城市化水文效应是一个公众尚未熟知的概念,它是指在快速城市化的区域,由于硬质地面和楼宇屋顶等不渗透面积的大幅增加,导致该地区的雨水汇流特征发生改变的现象,其水文表现为洪水总量增多,洪峰流量加大,洪水汇流时间缩短等。
城市化促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,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、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,下垫面的滞水性、渗透性、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,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,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。城市热岛郊应、凝结核效应、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增强,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%以上,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增加10%以上。由于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,在地下满布排水管道的市区,截留、填洼、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,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留时间大大缩短,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,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、变尖、变瘦,洪峰出现时刻提前,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,从而加大了城市及其下游防洪、排涝的压力。
2014年初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修订的国家标准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》施行,首次明确了城镇内涝防治设计标准。根据新标准,关于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,特大城市为50年到100年,大城市为30年到50年,中等城市和中小城市为20年到30年。这就意味着,特大城市内涝防治设施至少应能抵御50年到100年一遇的暴雨。以上规范的贯彻实施,将大大有利于城市防洪能力的提升。
新蒲京软件多年来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领域,坚持深入研究不同城市洪水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,推出多个城市洪水风险图管理系统,能够反映不同频率的洪水发生或水库、堤防险情发生时,城市可能遭受洪水淹没的范围和程度,以电子地图形式展现淹没过程及再现,有利各级部门及时掌握历史洪涝灾情,提前做好防洪措施,为防洪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。